從歷史教訓看今天的商業「近視症」 文:朱聰

近期,長和集團出售巴拿馬港口資産一事,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引發廣泛關注。有人說商業交易在商言商,但大家可見這宗交易的影響遠不止於商業範疇,背後折射出的企業的戰略眼光與家國責任、社會擔當等問題,筆者想分享明清時期晉商的故事,或者前輩的經驗值得港商反思。

中國明清時期有一個活躍了近五百年的商幫——晉商,他們曾憑藉地理優勢和政策機遇,完成資本累積,最終締造了輝煌的商業傳奇。明朝晉商通過“開中法”,以糧食換取鹽引,積累了巨額財富,經營範圍不斷拓展,形成了當時中國北方最有經濟實力的晉商集團。然而,當國家面臨內憂外患,“開中法”難以爲繼時,部分晉商卻做出了短視的抉擇。爲追逐眼前利益,他們不惜違背國家禁令,向蒙古、女真等勢力走私戰略物資,甚至泄露軍事機密。這種行爲雖讓他們在短期內獲得了豐厚利潤,卻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,加速了明朝的衰落。到清朝末年,國家遭受列强侵略,面對國家危局,晉商集團依然注重於自身的商業利益,沒有盡到應有的社會擔當,充分發揮其經濟力量支持國家的改革與發展。最終隨著局勢崩壞,西方列强資本控制通商口岸及銀行業,晉商最終與清政府一樣退出歷史舞台。晉商的興衰表明了商業繁榮離不開國家的穩定與支持,一旦企業爲了私利而忽視國家利益,最終必將自食惡果。

當今正值國際地緣政治形勢複雜多變之際,美國不斷在全球範圍內製造貿易摩擦,對中國企業進行無端打壓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長和集團的這次決策顯得尤爲關鍵。當巴拿馬官方施壓時,長和未積極尋求特區政府協調,也未考慮中資背景買家,而是匆忙將港口售予美國財團。這一做法不僅可能使香港失去在關鍵地緣位置的影響力,也不免讓人質疑其對國家和香港利益的考量。

對於我們而言,應深知香港的繁榮穩定與國家的强大息息相關。國家的發展爲香港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堅實的後盾,讓香港能够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獨特的作用。只有國家繁榮昌盛,爲香港抵禦外部風險,香港的企業才能在公平、公正的環境中專注發展。香港各界應從此次事件中反思,明白商業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,只有與國家同呼吸、共命運,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,續寫香港商業的輝煌篇章。

文:朱聰

就是敢言計劃成員、立法會議員助理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